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混合教学论文(6篇)

时间:

混合教学论文篇1

一、混合学习概述

对于混合学习的定义,各个研究文献的表述都各有侧重,各个版本的定义都从其各自的角度对混合学习进行了论述。笔者认为,混合学习就是针对学习中的一系列问题而开展的以在线学习和课堂学习结合为主要形式,应用多种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本质的学习。掌握与应用混合学习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怎样进行科学有效的混合,为了更好的帮助人们理解与应用混合学习,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的经验,在系统调研资料的基础上将混合学习引入到远程教育学课程设计之中,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促进远程教育学的教学进步。

二、基于混合学习的远程教育学课程的设计

(一)前期分析

远程教育学在应用混合学习的过程之中首先需要进行的就是前期分析,这是混合学习应用的基础,也是远程教育学课程设计的必要前提。为了更好的将混合学习应用到远程教育学课程设计之中,我们应该进行全方面的前期分析,主要包括对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目标分析两个板块。对学习者的特征分析是科学的课程设计的前提与基础,只有对学习者的特征进行了有效的分析才能保证课程设计的因材施教,让课程设计更加科学合理。教学目标分析是课程设计的出发点,也是课程设计的落脚点,因此必须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分析。

(二)混合学习活动的设计

混合学习活动的设计是课程设计的核心部分,为了更好的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注重课堂教育与在线教学的混合形式,这种混合形式可以更为有效的利用教学资源,促进师资的合理利用,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价值。其次,应该注重活动形式的混合,为了更好的促进远程教育学课堂设计的进步与发展,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之中我们也将活动形式进行了混合,有效实现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以及在线讨论的活动混合,通过这种方式促进混合学习方式的落实,提高教学设计的效果。

(三)学习策略的设计

课程设计之中学习策略的设计也是重点,在混合学习方法应用的过程之中我们也要将学习策略进行有效的混合,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远程教育学教学设计的科学化与系统化。因此,在学习策略的设计之中应该从:积极交互、学习支持以及协作学习三方维度来进行,综合应用这三种学习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习策略的有效混合,为远程教育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前提与保证。

(四)混合学习资源的设计

本门课程的课堂教学资源中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当中所使用的教学资源,如教科书、计算机课件、案例视频以及相应的研究论文等。在线学习中应用了Moodle学习管理系统支持在线学习。根据课程的前期分析及活动的设计,在学习平台中设计了相应的学习工具和资源来支持在线学习活动的开展。远程教育学课程设计过程之中,各种学习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之后,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平台来掌握相应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应的知识与理论,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远程教育学的课程设计工作的进步。

(五)教学评价的设计

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的重要部分,为了促进远程教育学教学设计更加规范与合理,我们应该将混合学习引入到教学评价之中,综合应用多种评价方式,以此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在此,我们综合应用闭卷考试、平时作业、在线检测、作品设计这四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评价。

混合教学论文篇2

关键词:混合学习;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G45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2-0070-04

一、引言

师说中的“传道授业解惑”是人们对教师角色普遍的定位,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居于权威的地位,是知识的讲授者和传播者。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教学的改革、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的职责在不断变化,教师角色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并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为全球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撑。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教育教学的变革,意识到自己角色发生的新变化,准确定位自己在教学中的新角色,才能适应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新环境、新模式下的教学。在混合学习中,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哪些转变?在这些变化中,教师的角色及其职责是什么?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将有助于有效的实施混合教学。

二、混合学习的概念

1.混合学习的定义

混合学习是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并促进教学改革的背景下产生的,它和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网络辅助教学(OBT)等一样,都是为了达到教学的优化。格林汉姆认为:“混合学习就是一种将面授教学与基于技术媒介的教学相互结合而构成的学习环境”。麦森和莱恩尼(Mason,Rennie)进一步扩展了格林汉姆的定义,认为:“混合式学习是技术、场所、教学方法的多方面的融合”。辛恩和瑞德(Singh,Reed)提出混合式学习是“在‘适当的’时间通过运用‘适当的’学习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契合,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1]。ProfessorKerri-LeeKrause给混合学习的定义是“ICTsareusedtoenrichthequalityofstudentlearningthroughinteractivelearningactivitiesbeyondthoseattainablethroughface-to-faceclassroominteractions.”[2]Garrison和Vaughan(2008)给混合学习的定义是:“theorganicintegrationofthoughtfullyselectedandcomplementaryface-to-faceandonlineapproachesandtechnologies”[3]。国内教育技术专家何克抗2003年12月9日在南京召开的第七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上首次介绍BlendedLearning,他给混合式学习的定义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4]。随着媒体环境和技术支持的变化,学者们对混合学习的表述也有所不同。虽然表述不一样,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提到面对面和线上的混合,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

2.混合学习的本质

混合学习的核心思想是根据教学上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媒体与信息传递方式进行学习,最终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何克抗教授指出,“所谓BlendedLear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5]。黎加厚认为,混合学习是指对所有的教学要素进行优化选择和组合,以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将各种教学方法、模式、策略、媒体、技术等按照教学的需要娴熟地运用,达到一种艺术的境界[6]。陈卫东等人认为,混合学习的本质是“对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所涉及的人、技术、环境、方法等要素进行系统化设计,以关注个体认知、技能与情感发展,提高教学与学习绩效为目标的教学或学习方式[7]。”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混合学习本质进行描述,但其目的都是“优化教学”,过程是“线上线下优势互补”,方法是“优化组合”。

3.本研究中混合学习的界定

本文将混合学习重新定义其含义,混合教学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应用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和教育方法和多种学习方式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最优化的学习环境,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目的。本研究中的混合学习包括四个层面的混合:教学方式的混合,教学技术的混合,学习方式的混合,学习手段的混合。教学方式的混合就包括面对面学习、网络上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学习的混合。

三、教师角色概念

“角色”(role)词源是戏剧界的术语,用来描述演员所扮演的戏剧中的任务,二十一世纪,美国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开始使用这一概念,以研究社会结构。[8]文化人类学家林顿(R.Linton)将“地位”和“角色”进行了解释:个人在社会体系中所占有的特定位置即称为个人的“地位”,个人为其体系所必须履行的权利和义务(又称为角色规范)的总体被称为“角色”。当个体根据他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而实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时,他就扮演着相应的角色[9]。

顾名思义,“教师角色”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与教育对象、时间、空间、教育环境以及教育内容等因素形成各种不同程度的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换句话说,就是教师在教学系统中应尽哪些职能、责任、权利和义务等。教师一词有两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

教师是教学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之一,在教学中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师扮演好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是教学正常地、有效地进行的前提,即使是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也是如此。冯永刚在其《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角色的再定位》中也指出,在新教育技术面前,教师的作用不是减弱了,而是增强了[10]。不同社会环境下教师的角色会有所变化,教师要在不同的环境下明确自己角色的新变化。

四、混合学习中教师的角色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教学的权威者和组织者。课下教师和学生交互很少,作业成为课下教师和学生交流的主要渠道,如图1所示。

混合学习中,包括面对面的课堂教学、网络媒体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线上学习)和小组讨论等形式。这一过程,教师运用到多种教学方法,也需要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所以混合学习中,教师被赋予了多样的角色,既包括传统教学中的角色,又增加了新的角色,大概可以归纳成设计者、管理者、引导者和辅导者,如图2所示。

1.设计者

混合学习中教师设计者角色包括面对面课堂和线上的总的教学设计、资源设计、评价设计以及线上学习活动的设计。

(1)教学设计者

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混合学习教学模式,教师必须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指导性和提纲性的文件。在传统教学中的所谓“教案”就是教学设计,在混合学习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远不是传统的教案,其内涵既包括面对面课堂的教和线上的总的教学设计,又包括小组讨论的设计等。

(2)资源设计者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资源就是教材。但是在信息社会,信息获取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信息获取速度越来越快,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资源也越来越丰富,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参考资料之一。教学资源制作和整合,是混合式学习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教学资源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关系到学生是否愿意进行线上学习,是否有较好的学习效果。本研究中的资源既包括网上整理的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源,也包括教师自己设计和制作的教学课件和微视频等。其中微视频资源和教学课件是教师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设计和制作的,尤其是高质量的微视频。

(3)学习活动设计者

本研究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明确自主学习的任务,教师需要为学生设计学习活动。教师在课前做好每次课的任务卡、作业卡、学习笔记、实验报告单等,学生通过看任务单,明确学习的主要内容和要完成的任务;通过看作业卡,详细了解哪些知识点要以什么样的形式完成、小组讨论的主题是什么;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留下痕迹,所以学完一个知识点要做学习笔记;另外学生可以对个人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自评。对于实验性操作的课程,例如VB程序设计,还需要设计实验报告单等,方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过程等。学生完成这些任务卡、作业卡、学习笔记等的整个过程就是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这些学习任务卡等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即设计学习活动,是教师的角色之一。

(4)评价设计者

传统的评价方式――“用成绩说话”,已经不适合用在混合学习中。混合学习更侧重评价学生平时课堂的参与和互动过程、课下的自主学习情况、平时的作业作品等,即过程评价。混合学习目前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也是任课教师要考虑的要素之一。混合学习的方法和形式多样,所以评价方式也要过程化和多样化。然而因为混合学习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确定的形式,评价也会因此而复杂,不同教师、不同学科其混合形式也会不同,所以评价要学科教师来设计和确定,这样才能更好地评价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

2.管理者

教师的管理者角色是线上线下的学习资源管理和课堂的学习管理。

(1)资源管理者

混合学习中,教学资源丰富多样,为了方便学生,需要对教学资源进行分类和管理,根据教学的进度进行更新。为了更好地给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教学资源,教师制作的资源需要根据学生的点击量和反馈信息等做相应的改进。本研究中,教学资源的管理除了包括教师整理和制作的资源以外,还包括学生搜集的和他们的平时作业,不同的学生做的作业质量不一样,好的学生作业可以为其他学生提供参考,学生的作业对学生来说也是学习资源。教师的另一个角色就是对这些资源进行管理。

(2)课堂学习管理者

混合学习的面对面课堂中应该先进行哪个环节,每个环节大概应该给学生多少时间、课堂中不同的教学环节应该采用什么样的交互类型,教学媒体的使用频率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进行管理,否则课堂学习的进度和任务是无法保证完成的。教师要控制和管理课堂中涉及到的人、环境、资源和技术等因素。

3.引导者

混合式学习中,教师的另一个角色是引导者,这里的引导包括学习上的引导、问题解决的引导、价值取向和情感上的引导、时间管理上的引导等。

(1)学习引导

混合学习中课堂已经不是教师全程讲授,而是教师引导、学生汇报学习成果、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表述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理解或观点、交流学习中的收获等,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是对学习内容和问题讨论的点拨和引导。学习上的引导包括:本节课学习内容思考和思维方式、下次课学习任务、平时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上、线上自主学习、问题讨论的引导。所有这些为学生的学而服务的因素和形式都是教师引导的要素。

(2)问题解决引导

问题解决是混合学习中一个主要的特点,因为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课堂教师解决只是其中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尝试去解决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和线上都要扮演问题解决的引导者角色。

(3)价值取向和情感引导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的人格和品德的感染力很重要,教师平时的言行举止无形中会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不管在传统的教学中还是新型的教学模式中,甚至是未来的教学中,这是永远不变的。混合学习中,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交流时间和交流渠道,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行为规范,从平时的交流中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

教学中,知识的交流只是其中的一个层次,另一个层次是情感的交流,情感交流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是引导学生成长的重要方面。混合学习的面对面课堂交流和网络媒体环境下的实时、非实时交互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间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也要引导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建立好师生间的情感,一方面能了解学生最新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交流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表达的意识和能力。

(4)时间管理引导

在混合学习中,学生不再是拿着课本在课堂上听课,需要通过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学生需要更多的学习时间,因此部分学生不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从而导致不适应或产生抱怨情绪,此时需要教师进行时间管理的引导。

4.辅导者

混合学习中,学生要改变之前传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来说会有适应的阶段,在进行自主学习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需要教师给予辅导。包括课堂知识点学习辅导、小组讨论的辅导,也包括线上讨论辅导、答疑,帮助学生解决课堂中尚未掌握的学习内容和自学中遇到的困难问题,使之能更好地实行自主学习,以适应混合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分析,与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相比,混合学习中教师的角色转变可归纳总结如图3所示,是教师的新角色。

五、结束语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混合学习中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设计者、管理者、引导者和辅导者等。混合学习中教师角色发生了这样的转变:①从单一角色转向多重角色,②单一教学设计转向多维教学设计,③单一、结果评价转向多维、过程评价,④单向师生交互转向多向交互,⑤单一管理转向多维管理。混合学习中教师角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能否扮演好每一个角色,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正确定位教师的新角色,对实施混合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对教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衡量指标。

为了更好地实施混合式学习,我们提出以下建议:①组建课程教师团队。混合学习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复杂度增大,工作任务量也较为繁重。通过教师团队的组建,教师团队成员可以团结协作,优势互补,更具专业性和综合性;②赋予学生职责。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可以承当部分学习管理任务,这样既能够减轻教师的部分负担,又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③强化教师培训。在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等方面强化培训,使教师能够适应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国栋,李志刚.混合式教学与交互式视频课件设计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5-9.

[2]Kerri-LeeKrause.BlendedLearningatGriffithStrategiesforteachingandcurriculumdesign.GriffithInstituteforHigherEducation[DB/OL].http://griffith.edu.au/ins/learningatgriffith/.

[3]Garrison,D.R.,&Vaughan,N.Blendedlearninginhighereducation[M].SanFrancisco:Jossey-Bass,2008:147-148.

[4]杨宗凯.混合式学习设计:生物学教学论课程改革实践[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3.

[5]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

[6]何克抗.从Blended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

[7]陈卫东,刘欣红.混合学习的本质探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5):30-33.

[8]陆俞静.国内研究型大学教师角色分析[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混合教学论文篇3

很多高校将优质的MOOC课程资源用于本地小规模的结合了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中,形成了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学习支持服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国内外混合式教学学习支持服务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的学习支持服务范畴,包括教育技术支持、环境支持、资源支持、管理支持、互动活动支持五个方面,就这五个范畴构建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并对每一个范畴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MOOC;混合式教学;学习支持服务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58x(2017)02-0066-06

一、前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改变着教学硬件环境和条件的同时,也改变着教学的方式。混合式教学是传统教学与网络化教学相融合产生的教学方式,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有着诸多的优点并且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几年,随着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的兴起,又给混合式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混合式教学也成为MOOC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申灵灵等人(2014)研究国际MOOC趋势后指出,MOOC在教学改革层面重新关注混合教学,因此,混合式教学将成为MOOC发展的主流模式。在这种背景之下,很多学校进行了MOOC与混合式教学相结合的实践和研究,从各种媒体报道和文献资料中可以发现,这种模式受到很多高校教学管理者和师生的欢迎。

笔者所在学校已经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基于MOOC的混合式课程供学生选修学习,然而在混合式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并未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发现开展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学校有关混合式教学的管理机制,混合式教学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方案,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的接受程度和学习能力,学校的教学信息化环境,等等。要提高混合式教学的效果就要将这些影响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其本质上就是要改善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的学习支持服务。以此为初衷,本文将从混合式教学的学习支持服务相关研究入手,结合MOOC混合式教学的特点分析学习支持服务的需求和范畴,论述面向MOOC的混合式教学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以期能对教学提供帮助,最大限度上提升MOOC混合式教学的效果。

二、混合式教学学习支持服务的范畴

学习支持服务(LearningSupportServices)这一概念来源于远程教育。早期典型的远程教育形式是函授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主要是为了解决函授教育中教和学相分离导致的人际交流困难、学习者流失以及教学质量低下等问题。20世纪70年代瑞典学者约翰・巴斯(JohnBaath)的“双向交流”理论探讨学习者与学习材料之间的交互需求的支持(转引自项国雄,等,2005)。80年代,英国开放大学学者安东尼・凯(AnthonyKaye)和格伦维尔・鲁姆勃尔(GrenvilleRumble)提出“对学生学习提供支援”的观点,并从教育机构行政管理和一个地方辅导教师的角度提出了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援的性质和范围(张凤龙,2001)。博瑞・霍姆伯格(BorjeHolmberg,1983)指出:学生学习支持服务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完全基于信息技术媒体的非连续通信:书写的、印刷的、录制的或电子的;另一类则将人际面授交流作为远程教育或多或少必要的要素(转引自丁兴富,2002)。早期的这些研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学习支持服务的范畴,随着研究的发展,很多学者又提出了其他的学习支持服务范畴,比如安德鲁・尼安度(AndrewNyondo)将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分为管理、教学、社会三个子系统(转引自项国雄,等,2005)。在我国,丁兴富(2002)将学习支持服务分为信息服务、资源服务、人员服务、设施服铡⑹导性教学环节服务、作业测验和考试服务六个方面,陈丽(2011)根据学生学习支持服务活动的目的对学习支持服务进行了更细化的分类,认为学习支持包括管理支持、教学支持、学习技能支持、技术支持和同伴支持。

随着混合式教学的发展,混合式教学中的学习支持服务范畴也成了学习支持服务研究的一个重点。英国学者凯・索思(KayeThorne,2003)专门从创造良好的环境出发,以美国教育家大卫・库伯(DavidKolb)的体验式学习、全脑学习(WholeBrainLearning)以及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的多元智能等理论论述了如何对混合式学习进行支持(Howtosupportblendedlearning),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育技术领导专业教授巴德尔.H.可汗(BadrulH.Khan)经过多年的研究,在其数字化学习八维度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混合式学习的八角形框架,如图1所示。巴德尔・可汗的混合式学习八角形框架从教育学、技术、接口设计、评价、管理、资源支持、伦理、组织机构八个方面为混合式学习的计划、开发、管理和评价提供了一个指南。其中,资源支持维度指出,在混合学习中要提供给学习者随时随地可以使用的管理资源,并且进一步强调资源还应该包含提供混合式教学服务的咨询者和教师(SinghHarvey,2003)。在我国,黄荣怀等人(2006)从课程支持、技术支持、学习方法支持、情感支持和实践性教学环节支持五方面论述了混合式学习中的学习支持,倪浩(2009)以“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的混合式学习为例,从学习支持服务的人员支持、资源支持、环境支持、活动支持和管理支持五个方面探讨了课程学习支持服务。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混合式教学的学习支持服务研究方面,既有系统的理论介绍,也出现了以具体课程的行动实证研究,但还没有针对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中的学习支持服务的论述和研究。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本身融合了在线学习和线下的面对面教学,其学习支持服务具有远程教育的特点,还具有传统面对面教学的特点:传统面对面的教学提供一些网络在线学习无法提供的学习支持,比如提供系统化的课程、配备很好的实践环境、具有充分的学习情感交流、有较浓的校园学术、学习氛围等。以国内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发展趋势来看,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等方面主要是受到教育技术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的指导和支持,很大一部分都是以教育技术工作者和教师为主导开展的教学改革和实践研究,因此教育技术支持在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作用。除此之外,教学交互理论认为教学本质上是一个教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交互过程,孙洪涛等人(2016)有关MOOC教学交互状况的调查研究也表明我国MOOC课程总体交互水平偏低且严重不平衡,那么,有效的教学交互活动支持也是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学习支持服务的主要范畴。本文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实践现状,将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分为以下五个范畴:教育技术支持、环境支持、资源支持、管理支持、交互活动支持。

三、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的

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学习支持服务要以学生、教师为服务主体,以MOOC课程资源为服务的客体,围绕三者之间的教学交互活动,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通过线上和线下来共同开展学习支持服务,根据上文确定的教育技术支持、环境支持、资源支持、管理支持、交互活动支持这五个学习支持服务范畴,构建如图2所示的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一)教育技术支持服务

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是一种信息时代新的教学形式,是近年来教育技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这就意味着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本身带有很强的教育技术特色。教育技术支持服务是开展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的首要支持服务,对另外四个支持范畴同样起着指导、引领、推动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教育技术工作者是进行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和实践的推动者。在有关国内混合式学习研究人员和地区分布的研究中(王国华,等,2009),分析发现研究人员大多来自于高等院校、开放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等,同时重要的一些混合式学习研究项目和会议的组织机构和负责人也为教育技术专业机构和教育技术专家。牟智佳和张文兰(2011)在研究近十年我国混合式学习相关文献的元分析中,研究采用的文献来源也是以教育技术核心期刊为样本。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主要队伍是教育技术人员,同时教育技术人员是推广和应用这种新型教学形式的重要角色。通过文献数据库检索混合式学习有关的文献资料,发现大量的教育技术工作者进行混合式学习的研究和实践,他们在该领域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比如霍尔沃森等人(Halverson,etal.,2012)在专门研究混合式学习领域中高影响力学术成果和出版物时发现,高被引排名前六的作者为兰迪・加里森(D.RandyGarrison)、查尔斯.R.格雷厄姆(CharlesR.Graham)、柯蒂斯.J.邦克(CurtisJ.Bonk)、查克.D.九班(ChuckD.Dziuban)、辛格・哈维(SinghHarvey)、诺曼.D.沃恩(NormanD.Vaughan),这六位作者都是教育技术领域的著名专家,并且他们的研究成果都表明混合式学习能改变现有的教学,提升学习成效。如此一来,教育技术工作者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就促进和保障了混合式学习在各学校教学改革中占有先行位置。

2.教育技术为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提供技术性支持服务。这里的技术性支持主要指的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各种教育技g工具对线上线下教学开展的支持,包括对教学系统开发、数字化资源开发、管理系统开发等各种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提供的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3.教育技术为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提供教学设计支持服务。教学设计是开展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的核心,教育技术借助以系统方法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环节为开展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的教学人员提供教学设计培训,或者直接参与课程的教学设计,以达到优化混合式教学、促进学习者学习的目的。

(二)环境支持服务

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赖以持续的情况和条件,教学环境不仅仅是支撑学习过程的物质条件,还包括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学习氛围、人际关系等非物质条件(武法提,2003)。如图2所示,在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中,环境对学生、教师、MOOC之间的交互活动起核心支持作用,同时对学习资源支持和管理支持的进行提供了基础条件,主要包括线上线下的教学环境。

1.线上教学环境主要依托MOOC学习平台开展学习支持服务。线上的MOOC学习环境为教学活动提供所需的学习、认知、管理、资源工具,能适应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不同教学策略(基于项目的教学、基于案例的教学等)和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自主学习方式(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等),这些工具包括网络学习系统、学习资源系统、学习评价系统、交流与协作系统以及其他辅助工具等。

2.线下教学环境主要以已有的学校教学环境提供支持服务。混合式教学中的线下教学环境支持主要指的是发挥学校已有的传统教学环境的功能为混合式教学提供服务,包括网络通信设备、多媒体教室、实验室、计算机机房、图书馆等物质环境,以及学校独有的校园文化、学术氛围、人际社交、情感交流等非物质环境。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环境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支持服务,但是正如戴维.H.乔纳森(DavidH.Jonassen)所指出的那样:“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没有统一的理论来指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设计,鉴于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独特目标和要求,几乎不可能提供一个全纳性的设计模型。相反,对于体现或者符合具体理论基础、假设和实践的学习环境,研究者需要识别出框架,以对该学习环境加以分析、设计和实施(转引自乔纳森,2000)。”因此,在为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提供环境支持服务时,应该结合一定的理论,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设计能用、便用、好用的教学环境。

(三)学习资源支持服务

学习资源是个典型的强调学习的概念,也强调了对学习的支持(转引自曹梅,等,2002)。在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环境中,学习资源是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持的学习媒体,主要包括MOOC课程中的媒体资源和其他网络新媒体资源。如图2所示,学习资源是教学组织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的前提支持。在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中MOOC课程、网络新媒体资源是两种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形式。

1.MOOC课程媒体资源支持。MOOC课程中的各类资源(视频、文档、测试题、讨论主题等)是学习信息传递和互动的载体,它们是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利用的主要学习媒体。MOOC课程多由名校、名师开发,是一种质量比较高的学习资源,具有开放性、多样化、知识体系完整和规范化程度高等特点,其中MOOC的各类二级资源的设计、开发已不再是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的重点,而应该考虑的是本地化的适用性问题。诚然,在上文中提到MOOC课程具有诸多优点,但也正是这些特点导致进行MOOC本地化会存在一些适用性问题,本地化应用更多时候是将它作为一种混合式教学的主要辅助资源,MOOC资源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的辅助资源有着重大意义。但是,通常MOOC在大学课堂中的应用需要视具体教学情况进行改良和加工,即二次处理(刘婧,等,2016)。这就要求提供MOOC课程二次处理的支持,包括:如果涉及版权问题应该与版权方协调,课程改造应该提供课程资源处理的软硬件条件、人员和技术支持,组织队伍共同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资源,等等。

2.网络新媒体资源支持。网络新媒体多指以网络通信和数字化技术传播信息和提供服务的形式和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新媒体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开展混合式教学中,除了提供传统的教学媒体资源以外,需要特别重视网络新媒体资源的利用,比如组织和培训教师和学生利用微博、微信、网络问答社区等社会化网络工具建立学习社群或者专题学习网站,丰富学习资源和满足学生学习的社交需求;利用网络虚拟现实技术设计开发虚拟实验、虚拟学习场景等拓展学生的学习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深度理解,将网络新媒体整合进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中更加符合网络时代的学习特征。

(四)管理支持服务

管理这一术语经常出现于教育技术这一领域,是教育技术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范畴。管理旨在有效地协调人员、过程、基础设施和财政资源以实现预定目标(贾纳斯泽乌斯基,莫伦达,2008)。如图2所示,管理是混合式教学顺利实施、提高绩效和质量的保障,起着规划、指导、监督和控制等重要作用。笔者从机制管理和日常教学管理两个方面探讨MOOC混合式教学中的管理支持服务。

1.创建有效、合理的混合式教学机制。机制服务主要涉及理念引导、意识建立、改革规划、团队建设、激励政策制定等。进行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和实践,管理者、教育专家、教育技术人员、教学实施人员需要紧密配合工作,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做引导,制定可行的院校课程与教学改革规划方案,给予教改研究支持,组建混合式教学团队并出台支持性政策建议,为教学人员提供教育教学理论、教学能力培训并给予教学研究支持,建立网络学习推广机制,对学生组织网络学习技能的培训,构建学生网络学习文化。

2.日常的教学管理支持服务包括对学习者、教师、教学过程等提供日常管理支持。MOOC混合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课程教学,比如在课程选课方面,传统课程学生只能选本地教学课程,要选MOOC课程就需要教务管理人员提前根据学校办学专业、培养形式、开课计划、课程类型等对已有可使用的MOOC课程进行筛选和分类,与专业授课教师协商,根据反馈将可选MOOC课程供学生选择;在课程教学方面,不按传统课堂授课的地点、时间、形式做严格要求,给教师和学生多一些自主的安排空间;在学生学习成果考核和测定方面,以评价主体(师生和同伴)和形式(形成性和总结性)多元化对线上和线下的学习进行评价,充分利用MOOC系统提供的数据分析功能进行学习的进度、嵌入式测试、单元测试、作业测评、论坛发帖、WIKI贡献度等进行量化考核评价。

(五)交互活动支持服务

教学交互是一种发生在学生和学习环境之间的事件,它包括学生和教师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包括学生和各种物化的资源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陈丽,2004)。有效的教学交互是教学发生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条件。因此,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以MOOC为客体,三者之间不断循环交互的过程。如图2所示,交互活动是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中心,是其他四个学习支持服务在教学活动中的实际体现,主要包括线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面对面交互活动和线上学生、教师以MOOC课程为中介的交互活动。

1.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面对面交互活动支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直接面对面交互发生于混合式教学的线下教学活动中,是学生和教师双方之间面对面信息的交流。为了提高交互水平,教师要进行教学观念的革新,摒弃传统灌输式授课形式,主动探索以学生为中心,借助必要的信息技术工具(多媒体演示、电子白板、及时反馈软件等)和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圆桌讨论教室、项目实训场等),以多种形式(分组学习、角色扮演、示范模仿等)组织教学活动,提升教学信息的传递效果,增强言语、肢体、思想、情感之间的互动交流,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兴趣。

2.学生、教师以MOOC课程为中介的交互活动支持。MOOC课程自身就注重教学的互动性,但是将已有的MOOC课程资源用于本地化的教学中往往并不是按照原有的MOOC教学计划实施,导致MOOCn程中的教学交互失去时效性,这就需要将MOOC课程中交互活动进行重新设计以满足教学需要。学生、教师以MOOC课程为中介的交互活动支持主要有教师需根据教学安排重新设计课程指南,同步教学信息提醒,设计开放互动性的视频、课件和材料,设计多种形式的测试并通过系统自动评分、教师评分、同侪互评等及时性反馈评价保持学习者的学习再认和迁移效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论坛讨论和WIKI协作贡献,发挥社会化交流工具的作用为学生答疑解惑并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形成一种持续性发展的网络学习文化。

四、总结与展望

在MOOC发展潮流的背景下,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再次成为很多高等院校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课题,很多研究和实践都表明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效果优于其他教学形式,但是在我们的实践中也发现了如柯蒂斯・邦克、查尔斯・格雷厄姆等学者指出的在混合式教学中同样存在的一些问题。柯蒂斯・邦克指出的四个主要问题是教师混合式教学培训问题、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负担问题、学习者信息素养问题、混合程度难以把握问题(转引自詹泽慧,等,2009)。查尔斯・格雷厄姆(2005)指出的六个主要问题是现场交互作用问题、学习者选择和自我管理问题、混合式教学支持和培训模式问题、技术创新与产出效率之间的平衡问题、数字鸿沟问题、文化适应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实质上就是要提高学习支持服务的质量。因此,本文在对有关混合式教学及学习支持服务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追溯了学习支持服务范畴的历史发展变化,最终结合理论分析和存在的问题确定了学习支持服务的教育技术支持、环境支持、资源支持、管理支持、交互活动支持五个范畴,并构建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讨论了每个范畴在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对开展这五个学习支持服务的具体措施和方法进行了论述。目前,正将文中构建的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应用于实践过程中,有望提高混合式教学的效果。为了发挥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在后续的实践研究中更多地需要关注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和效果评价。同时,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进行多轮循环实践应用,再从学生、教师、MOOC课程三者之间的反馈进行不断修正,以期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效果。

[⒖嘉南]

曹梅,张增荣.2002.学习资源的内涵及其深化[J].中国电化教育(04):14-17.

陈丽.2004.术语“教学交互”的本质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J].中国远程教育(03):12-16,78-79.

陈丽.2011.远程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戴维・H・乔纳森.2000.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郑太年,任友群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丁兴富.2002.论远程教育中的学生学习支助服务(上)[J].中国电化教育(03):56-59.

丁兴富.2002.论远程教育中的学生学习支助服务(下)[J].中国电化教育(04):55-59.

黄荣怀,周跃良.2006.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贾纳斯泽乌斯基,莫伦达.2008.教育技术:定义与评析[M].程东元,王小雪,刘雍潜,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刘婧,任传荣,李健丽.2016.面向MOOC资源的高校图书馆学习支持中心结构设计[J].图书馆学刊(02):58-61.

倪浩.2009.混合式学习中学习支持服务的设计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牟智佳,张文兰.2011.对混合式学习文献研究的元分析――以我国教育技术核心期刊为样本[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5):465-469.

申灵灵,韩锡斌,程建钢.2014.“后MOOC时代”终极回归开放在线教育――2008-2014年国际文献研究特点分析与趋势思考[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03):17-26.

孙洪涛,郑勤华,陈丽.2016.中国MOOCs教学交互状况调查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2(01):72-79.

王国华,俞树煜,黄慧芳,胡艳.2009.国内混合式学习研究现状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02):25-31.

武法提.2003.网络教育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项国雄,张小辉.2005.学习支持服务思想溯源[J].中国远程教育(09):23-26.

詹泽慧,李晓华.2009.混合学习:定义、策略、现状与发展趋势――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柯蒂斯・邦克教授的对话[J].中国电化教育(12):1-5.

张凤龙.2001.“学习支持服务”概念探索[J].天津电大学报(04):5-7,11.

Graham,C.R.(2005).Blendedlearningsystems:definition,currenttrends,andfuturedirections.InC.J.Bonk.(Ed).HandbookofBlendedLearning:GlobalPerspectives,LocalDesigns(p.14-17).SanFrancisco,CA:PfeifferPublishing.

LisaR.Halverson,CharlesR.Graham,KristianJ.Spring&JefferyS.Drysdale(2012)Ananalysisofhighimpactscholarshipandpublicationtrendsinblendedlearning,DistanceEducation,33(3),381-413.

混合教学论文篇4

【关键词】混合教学口腔医学在线教育

【基金项目】2015年滨州医学院教学改革项目:《儿童口腔医学》基于网络资源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编号:JYKT201524)。

【中图分类号】R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3-0227-01

21世纪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知识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的形态,在线教育模式如火如荼的发展,高等教育借助在线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线教学既有显著优势,也存在严重不足,人们逐渐认识到在线教育是推动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催化剂。事实上,以在线学习与面授教學深度融合的混合教学改革正在步入常态化。本研究基于混合教学模式的基础,在口腔医学专业课程的“龋病”章节的授课中采用了混合教学的方式进行,获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课程特点

口腔医学课程授课包括《口腔局部解剖学》《口腔组织病理学》《牙体牙髓病学》《儿童口腔医学》等,龋病的章节授课前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和口腔疾病知识基础,单纯的课堂授课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也很难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我们设计了混合式教学方法进行专业课程的授课。

二、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

混合教学模式是在多种理论指导下,运用多种教学设备和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将课堂面授教学方式与在线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混合教学模式包括多个维度混合,有教学资源的混合、教学工具的混合、学习方式的混合、交互方式的混合、教学方式的混合和教学评价的混合等。

基于我校口腔医学本科学生知识结构的特点,我们进行了教学资源混合,学习方式混合,教学方式混合和交互方式混合四个方面的尝试。教学资源上借助网络优质课程以及教师自制课程小视频,文档图片以及相关文献;教学方式采用讨论式、病例分析、学习成果展示等。

在混合教学模式中,教学活动的开展在混合教学模式的混合要素的基础上,其中要更多考虑混合教学过程的详细设计。本课程教学过程设计为:课前网络资源结合课本及相关文本图片等资源的复合体,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前对课程有个初步的学习认识,并且上课前上交任务单完成情况报告,授课教师根据报告情况进行分析汇总,依此修改和设计课堂组织形式及内容,课堂组织形式以讨论、病例分析及成果展示汇报为主,课后学生根据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反思,写出反思报告,或者反馈报告。每次课后进行课程评价调查。

三、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效果评价采用多方位混合式平价:需要结合学生学习考试成绩,评价反馈报告,问卷调查等。

四、讨论与反思

经过教学实践活动,口腔医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混合式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虽然成绩上反映不显著,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评价效果良好,同学们普遍反映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本课程复习花费时间短,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能力提高了;但是教学对于学生成长的长期影响还缺乏跟踪调查结果。在相关报道中关于混合式教学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与此教学实施结果相差不大。具体效果概括如下:

1.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有了很大提高

应用混合式教学后,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主动提问和主动寻找资源的同学也略有增加。

2.学生对于教师授课的依赖性明显

应用混合教学之前,学生明显希望教师授课面面俱到,学生依赖教师的授课PPT,课后的拓展也不足;应用混合教学之后,学生们视野开阔了,对于专业知识的获取途径也有了增加,教师授课的PPT等学生明显不再依赖,更多的咨询相关的专业网站,希望老师推荐专业书籍等。

3.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

混合教学授课后的测验当中发现,学生对于病例的题型应对起来得心应手,反映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比较灵活和深入,学生的分析应用知识能力有所提高。

口腔医学实施混合教学以来暴露出很多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关键点:

1.混合教学资源的选择整合要根据教学目标,同时需要充分考虑授课对象的知识储备及接受能力不同,需要尽量准备的更全面和深入,要考虑到部分同学的知识探求欲望比较高,为他们准备足够深入的学习资料或者推荐资料。

2.教学实施除了教师学生的配合之外还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协调:包括教学软硬件设备、政策、网络以及完善的方案设计,这样才能够很好的完成教学,并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混合教学论文篇5

1.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在许多高中院校中,地理教学还没有把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起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高中院校也有足够的经费为学校置办硬件设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保障。但是,许多高中教师还是没有把教室的多媒体、投影仪等合理地运用起来,他们只是一味地在讲台上给学生传授知识,甚至还是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也不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整节课的“经纬度”讲解一定会让学生充满各种各样的疑惑,但是他们在课堂上没有精力去思考、去实践,这会影响他们的听课效率,还会让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大打折扣,而且在地理课堂上,教师也很少与学生互动,这些因素会逐渐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磨灭,最后学生就会感觉到地理课堂枯燥乏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会失去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仅影响他们对地理课堂内容的掌握,还会影响他们学习的态度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提升等,这些结果都是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悖的。

2.地理教师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认识不够。混合式的教学方式能够把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数字化教学方式的优势体现出来,并能够很好地将这些优势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模式。但是,在现在的许多高校中,地理教师对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认识还是不到位,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师有时会花更多的时间在多媒体的应用上做文章,并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种方式只能将学生听课的重心转移到多媒体上来,利用多媒体进行娱乐,而不是达到学习的效果,这样,在高中地理课中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效果就不能很好地显现出来。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课程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1.明确教学对象的特征,做到因材施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对象即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地理教师一定要认真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然后设计出能够满足学生身心需求的教学方案。在分析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并且深入了解他们对待地理课程的心态。其次需要明确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根据他们的学习习惯设计地理课程,因材施教,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去掌握知识。再次,教师的教学设计还需要与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结合起来,对地理环境等的理解也是需要相应的能力的,所以,教师在开始新的课程时,一定要明确学生的掌握情况,然后根据他们的理解程度设计课程。

2.明确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任务。新课程改革后的地理教学内容是将素质教育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提倡的是开放式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完成地理教学的改革完善以及创新。另外,还要学生掌握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并且能够深刻地认识人地关系,做到保护地球、善待环境。因此,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循序渐进,明确地理教学的任务,争取让学生掌握到最新、最全面的地理知识。

3.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课程设计中的应用案例。在讲到必修2中“人口的变化”这一课时,教师首先用春运期间交通部门发送旅客的视频来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然后提问学生“春运期间与旅客人数最多的群体是什么”,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视频就可以发现答案是“民工”,接下来就可以分析这种“民工潮”与人口变化的关系,最后通过老师的讲解将学生的理解转化为地理专业术语,即人口变化的数量除了自然增长,还有人口迁移的原因,加深学生对这一因素的理解。

混合教学论文篇6

关键词:机械原理;混合教学;网络课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169-03

一、引言

随着学分制的实施,学校对专业课程的教学学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缩减,但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需求的质量标准并没降低,相反,随着各种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涌现,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还要不断更新和充实,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在课程学时减少的情况下,又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模式。2011年,国外提出了大规模开放课程(MOOCs)的教学模式,许多高校认为找到了一个绝佳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据朱永海、韩锡斌等的调查分析,2012年和2013年,美国高校已经开设MOOCs的仅3.8%,计划开设的仅9.35%,54.05%的高校没有决定开设,有32.85%的高校明确表示不打算开设MOOCs[1]。哈佛大学负责HarvardX(edX)的主任罗伯特・鲁(RobertLue)教授认为:MOOCs已经过时了,课程不必是大规模的,也不必是开放的[2]。斯隆联盟在线教育在2014年1月的系列报告中,统计了美国高校提供在线课程与混合课程的情况,结果表明,截止2013年底,70%的院校领导认为他们将有40%的混合课程[3]。

二、研究现状

国内有高校在公共基础课中开始试行混合教学,专业课实施混合教学的还很少[4-6]。黑龙江大学的形势任务教育课在2015年采用线上网络教学4个专题,线下面授教学4个专题。安徽大学的形势与政策课在2013下半年就启用了混合教学,学生的总评成绩中,网络学习情况占50%,参加专题讨论情况占30%,网上完成作业占20%。浙江大学的信息技术课采用在线学习加课堂讨论的混合教学。福建化工学校的二维动画制作采用40分钟自主学习加40分钟作品制作的形式实施混合教学,将“听老师讲”变成“自己学”,采用交互式视频讲解技能操作训练,对学生高度分组,满意度很高。石河子大学的家畜繁殖学(54学时),在改革前有44学时为面授,10学时实践,采用清华网络教学平台后,改为线上40学时、实践14学时、面授14学时,建立由1000多道题组成的试题库,学生上机考试,随机抽取试题,由计算机当场给出课程成绩[7]。通过分析国内国外的情况可知,混合教学是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绩效。

三、混合教学的内涵

混合教学是介于传统课堂教学和完全网络在线学习之间的教学模式,是指将面授教学(Face-to-FaceLearning)与在线学习(OnlineLearning)相融合,以达到有效学习的一种学习模式[8]。传统课堂教学以黑板、实物等为教学媒体,以传授知识为主,注重面授教学的实施,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方式单一,教学评价以总结性评价为主。而混合教学综合考虑课堂教学要素与在线教学要素,教学内容除教材以外,还包括丰富的在线教学内容,教学媒体丰富,教学过程和模式多样化,以学生为主体,由教师进行主导,教学提供线上线下多种学习方式,以能力培养为主,注重将面授教学与在线教学进行互补,发挥最大优势。对比传统课堂教学和完全在线教学,混合教学扩展学习时间、空间和机会,支持多种教学资源的提供,通过交互与合作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支持课程管理活动(例如交流、评估、评分、反馈)。总之,混合课程可提高教学的质量和绩效。

四、机械原理混合教学

机械原理课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程,在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器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常用机构的分析和综合方法,并具有进行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初步能力。在培养机械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全局中,本课程为学生从事机械方面的设计、制造、研究和开发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具有增强学生适应机械技术工作能力的作用。

全国机械原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议该课程的学时为70学时(理论56学时,实验14学时),课程设计1周[9]。我校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60学时(理论46学时,实验14学时)。课时减少了,但随着现代设计方法和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课程内容不断充实,如随着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发展,课程中新增了开链机构的设计和运动分析。因此,仅靠课堂面授的46学时,教师无法高质量地完成教学内容。

1.机械原理混合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的安排。混合教学一般将适合于网络学习的教学内容安排成E-Learning模式,将不适合的内容或者难以实现网络学习的内容安排成老师讲授或指导的模式,并采用网络进行教学信息交流、作业的管理等。笔者对机械原理课程中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安排了网络自主或协作学习:一是难度大,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如机构结构组成等,可在线上多次重放动画(或视频)便于理解;二是纯粹文字叙述、无公式推导演算的内容。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一些内容:绪论;机构组成;平面四杆机构的类型;凸轮机构的组成及类型;凸轮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齿轮机构的组成和类型;渐开线齿廓的切制原理;轮系的类型及功用;间歇运动机构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刚性转子的平衡;机械运转速度波动的类型及调节方法;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的一般流程。总计约20学时。(2)网络课程的架构设计。我校的机械原理网络课程采用清华在线教育综合课程平台作为开发平台。该平台支持MOOC、混合教学、网络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是一个通用的网络教学平台,主要有课程建设、课程学习、学习社区、学习分析、课程管理等模块(图1)。我们灵活运用其功能模块,创建机械原理网络课程用户界面及其课程内容,如图2所示。网络课程内容包含教学大纲、教师教案、考试大纲、理论课、实验课、课程设计等内容。另外,还有丰富的图片、视频、动画等课程资源。理论课程内容包括分章节的演示文稿、视频播课、课程作业、试题库、试卷库、课程问卷、答疑讨论等内容。课程实验模块包括实验指导书、实验操作视频、实验报告格式及样例。课程设计模块中主要包括任务书、辅导课的PPT、格式规范要求、样例、几种机构建模及分析软件的使用方法介绍等内容。(3)课程资源的建设。课程资源的类型有文本、图片、动画、视频等。文本可以直接在平台的编辑器中输入,也可在文字处理软件中编辑好后再导入课程平台。图片有教材中的插图、实物照片、三维实体截图等。图片中的线图建议用不同的颜色区分各图形对象,机构结构图建议用三维爆炸视图或动画形式,直观清晰,方便理解。视频可采用手机、摄像头、照相机等常用工具进行制作,进行适当的格式转换,建议单个视频长度不超过5分钟,仅针对单个知识点,文件大小不能太大,方便学生利用零散时间在移动终端上学习。本机械原理网络课程中共制作了171个机构动画素材文件,68个视频素材。

2.机械原理混合教学实践。2015年,我们在2013级机制专业中试用了混合教学。线下第一次课明确上述线上线下的内容安排,对混合教学的实施方式做了说明,对网络课程的使用方法进行了演示,要求学生按教学进度安排进行线上和线下的学习。学生在线学习时可分章节、分知识点观看播课单元,研读课程内容,若有疑问可在讨论区发问,老师和其他同学均可在线上答疑。课程作业暂时只要求客观题在线提交,主观题要求线下提交纸质作业。线下理论课的教学方式也实施了改革,一是对线上的教学内容仅作总结归纳,并通过提问、组织课程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在线学习的效果;二是对线下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精讲。每个月采用网络课程中的试题库对学过的内容实施在线测试,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以督促学生按教学进度完成学习任务。

课程结束后,学生修读这门课程的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根据网络课程平台中学生的学习统计给出,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其中客观题(40分)采用在线测试,主观题(60分)采用传统纸质考试。从最终成绩来看,成绩符合正态分布,平均成绩75.6分。从学生评教的结果来看,学生满意度为93.2%。

五、结论

混合教学综合考虑了课堂教学要素与在线教学要素,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特别适用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我校在机械原理课程中使用混合教学,显著地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绩效,为其他课程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永海,韩锡斌,杨娟,等.高等教育借助在线发展已成不可逆转的趋势――美国在线教育11年系列报告的综合分析及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04):92-100.

[2]申灵灵,韩锡斌,程建钢.“后MOOC时代”终极回归开放在线教育――2008-2014年国际文献研究特点分析与趋势思考[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03):17-26.

[3]韩锡斌,葛文双,周潜,等.MOOC平台与典型网络教学平台的比较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01):61-68.

[4]李一浩,王辉,裴旭明.面向机电专业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01):234-235.

[5]唐美玲,关多娇,杨利.混合课堂模式下的《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J].经济师,2015,(04):250-251.

[6]吴东醒,付志文,冯颖竹.农业气象学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农业网络信息,2008,(08):117-120.

[7]清华教育在线.课程共享联盟[EB/OL]:http:///courseunion/course/welcome.jsp.